一直以來都以為暈車是屬於比較大小孩以上才會出現的字眼,從來沒想過一歲以內的BB是否有可能會暈車。
第一次聽到BB會暈車是來自Jayden麻麻口中說出,他說Jayden原本都不會暈車,可是自從一歲開始,現在媽媽包裡面,塑膠袋變成必備裝備,因為只要坐上車,轉個兩下,Jayden就開始噁噁噁…吐吐吐!!
其實咪媽前一個月開始就有點覺得Maru不太愛坐車,當時只是單純以為他是覺得無聊,不想悶在車內,但直到某一天,我們開車出去辦事情,車子一開出去,Maru原本還會開心的喔喔喔….可是大概開了15分鐘左右,就看到Maru越來越不開心,搞到咪媽囫圇吞棗把午餐披薩吞進去,結果才吃完最後一口,眼角就喵到Maru先噁了兩聲,然後就看到一陣白色湧泉從嘴巴噴了出來,挖哩勒勒勒!!!!! Maru吐了~~!! 而且又接著再吐了一大口,然後就放聲大哭!! Maru吐了滿身,丹爸趕緊靠邊停車,稍微整理一下之後,咪媽就像逃難似的把Maru抱到車外,讓他呼吸新鮮空氣。之後丹爸整理好車子,咪媽一腳踏進車內,Maru就開始害怕的哭了起來。搞到最後,使出絕招,就是讓Maru吸nene睡覺去!!!
根據Jayden麻麻說,其實暈車這檔事情這多少還是帶點遺傳,好吧! 若是這樣,我們也只能認命了..因為咪媽丹爸都是有點暈車的體質啦!!
孩子也會“暈車”
夏日的青山、綠水、藍天使家長和孩子心馳神往。趁著假期家長帶孩子開車出遊的不少,然而當車子開出後,卻發現平時活躍的寶寶興奮不起來,總想躺下來或粘著大人。究其原因,原來小寶寶和大人一樣,也會暈車。
發生原因
暈車醫學上名為“暈動症”。專家認為,孩子本身的內在原因,如睡眠不足、胃腸狀況不佳、頭痛感冒等,都易誘發暈動症的發生。暈動症與耳朵中有平衡功能的前庭器官的興奮性有很大關係。如果車輛顛簸得厲害,就有可能導致寶寶前庭器官興奮性增高,引起暈車。4歲以前孩子的前庭功能正處在發育階段,4歲後才不斷趨於完善,16歲時才完全發育成熟,因此,小孩的暈車症狀比大人重,也更為普遍。如果帶寶寶乘車外出,就要做一些預防暈車的準備。
常見症狀
孩子暈車,大一點的會訴說不舒服,靜靜地蜷縮在一旁,眼睛緊閉,雙手緊抓座椅,並有噁心、嘔吐、煩躁的表現。嬰幼兒當出現手舞足蹈、哭鬧、煩躁不安、流汗、嘔吐、面色蒼白、抓緊家長不鬆手時,就應該想到是暈車了,這些症狀一般在下車後就會得到好轉。
那麼,寶寶暈車怎麼辦呢?專家建議
運動醫院專家盧主任建議,為加強前庭功能的鍛鍊,平時可以抱著寶寶原地慢慢地旋轉。稍大的孩子,可以帶他們盪鞦韆、跳繩、做廣播體操;在父母的扶持下,讓孩子走高度不高的平衡木;教會孩子沿著地上的細繩行走,身體儘量不要晃動。
乘車前,不要讓寶寶吃得太飽、太油膩,也不要讓寶寶飢餓時乘車,可以給孩子吃一些可提供葡萄糖的食物;上車前在孩子肚臍處貼片生薑,以緩解暈車症狀;帶孩子乘車應儘量選擇靠前顛簸較輕的位置,以減輕震感,並打開車窗,讓空氣流通;發現孩子有暈車症狀時,媽媽可以用力適當地按壓寶寶的合谷穴,合谷穴在寶寶大拇指和食指中間的虎口處;用大拇指掐壓內關穴也可以減輕寶寶的暈車症狀(內關穴在腕關節掌側,腕橫紋正中上2寸,即腕橫紋上約兩橫指處,在兩筋之間);隨身攜帶濕巾,以防寶寶嘔吐後擦拭;嘔吐後讓他喝些飲料,除去口中嘔吐物的味道;暈車厲害的孩子,乘車前最好口服暈車藥,劑量一定要小並按醫囑服用,1歲以內的寶寶不能服暈車藥。